543是啥?就是專幹些543的事,說些543的話,體會543的樂活人生。(我真會掰...)
543是指縣道155、162及鄉道153所串連而成的小旅行路線。但我目前只看到164縣道有路線圖。
透過媒體認識的雲林,似乎是貧窮的、被污染的,看似毫無希望的一個地方。然而,因緣際會認識雲林之後,每回親近她,益加覺得她可愛可親,這塊土地充滿了能量,然而她總是安靜的、耐心的、等待著,等待善解的人親近瞭解、發現她。
我期盼已久的「農業博覽會」終於要開始了。幸運地在試營運的第一天得以走訪,雖是匆匆觀覽,園中也有多處尚未準備完成,仍抱持高度期待她正式開幕後的風貌。
農博園區原是空軍基地,透過紀錄片才知道,因為以前種甘蔗,灑很多石灰,以致土地偏鹼。不過經過軍方圍阻,雖荒置十年,卻也給土地自行休養生息的時間。這算是「歪打正著」嗎?較為詳細的解說可參考官方發布的紀錄片: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KqEFZSbp7A
由於行程頗匆忙,無法每處細看。因此在這裡就分享停留較久的點及感覺頗為特別的點──
一進入園區,便可以看見一個巨大的稻草人──「創意樂園」。這個區域的策展方針是「讓青年回雲林,雲林希望在農村」,因此展區的設置很熱鬧、很有「希望感」,每一個部分都很特別,而更讓人感到新鮮的是,設置「移居雲林事務所」,以藍白拖作標誌,提供參觀者移居雲林的諮詢。但還是因為時間關係,來不及爬上那個小丘,據說可以看到整個園區。
*以裝水果的紙箱及帆布裝置而成的「農民最大總統府」
這個伸展台的設置理念頗為複雜,以我簡單的頭腦理解有三種意涵,記憶最深刻的是,它的線條是採用苦海女神龍拔出劍時所產生的光影元素建構而成。超酷!
*碳匯林場
以「孟宗竹」與「桂竹」為建材,據說是因其「碳足跡」最低的緣故。在進入之後有一通道,播放相關影片,真的應該好好看完。實在可惜。
*出口前有發送種子,讓參觀者許願後放置在這裡。
據說展覽結束後,這些種子會被種植,期待每個人的願望都能「長得像大樹一樣」。
*雨傘構成的步道
乍看很美,但隨之覺得,會不會抄襲的太明顯了?
*I AM A FARMER(上車前搶時間拍的,沒有挑到好角度)
這是農博的終極目標,希望轉變一般人停留在「農業」、「農夫」的傳統印象,傳遞現代農村的嶄新面貌,更希望吸引更多的新血至農村發展。
匆匆走過,卻帶給我這個「都市ㄙㄨㄥˊ」許多的驚喜。雲林農業博覽會,值得再來好好的看一次。
*既然人無法躺上去,就讓手機及小熊代替我吧,多沾染一些稻草的香氣。